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健康资讯】这种吃饭习惯,容易引来胆结石!




一点也不摄入脂肪,胆囊容易长结石

网上经常有文章说吃素这样好,那样好。比如:吃素老得慢,活得久,还能减肥.....
于是,很多人都纷纷吃起了素食,尤其是一些想减肥的人以及怕到了年纪的中老年人。
实际上,吃太素对身体并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
长期吃素,一点脂肪都不摄入或者脂肪摄入极少,确实会大大增加产生胆结石的危险
这是由于,肝脏合成分泌胆汁,然后排到胆囊里储存。
当我们进食后,食物中的脂肪通过肠道,可以刺激胆囊收缩,使其排出胆汁,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因此,当人体不摄入脂肪或者摄入脂肪的量过少,便不会刺激胆囊收缩、排出胆汁,造成胆囊中储积的胆汁不断浓缩、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结石。

严格吃素,易缺矿物质、维生素

如果只是不吃肉类,蛋奶、植物油还是正常摄入的素食主义者,那大可不必担心,植物油中的脂肪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脂肪,蛋奶则能补充蛋白质和钙等营养元素。
健康风险最大的,是严格素食主义者。这类人连蛋奶类食物、植物油等都严格控制,易带来多重健康隐患。
长期“清汤寡水”会导致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不足,对人的骨质发育、生育能力等都会有危害。
人体所需的某些营养素,如锌和维生素B12,大量存在于肉食中,素食不含或含量极少。
因此,在完全吃素的情况下,难以补足。
维生素B12还存在于一些发酵食物中,比如腐乳类食物。但人们往往把腐乳当蘸料吃,所以摄入的维生素B12的量也很有限。

吃素,首选“蛋奶素”

又要吃素,又要保证营养,如何两全?
医生表示,首选蛋奶素食,如果是全素者,可用营养补充剂来弥补素食中的营养成分不足,比如钙剂、铁剂、锌以及维生素B12等。
如果素食者进食总量不足,也可以吃配方营养素,这种营养素由大豆蛋白、植物油等主要成分配方而成。
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最好的膳食习惯,还是做一个“杂食者”
食物无好坏,多样化的膳食习惯最好
在考虑总热量的情况下,摄入的食物种类越多,得到的营养越均衡,对人的健康越有利。

【健康资讯】心血管疾病防控,从日常饮食开始!







心血管疾病的误区


误区一 营养都在汤里
  有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认为做菜时的汤最有营养,精华都在里面。所以好多人吃完菜把菜汤冲上水喝了,其实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汤里面油盐含量都很高,长期喝汤的人很容易患上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误区二 坚果油不健康
  有许多心血管患者觉得坚果是高能量高脂肪食品,认为其对心血管健康不利。其实适量的坚果摄入,对于控制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很有益处的。坚果富含n-3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维生素E,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但应适量。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每周摄入4次以上坚果,每次不超过50g。







误区三 鱼油预防心脏病
  绝大多数研究证实,鱼油虽能降低甘油三酯,但它真不能预防心脏病。英国血脂管理指南认为, 欧米伽3脂肪酸(鱼油的主要成分)并不能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反而会有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建议服用鱼油或含有鱼油的复合制剂来预防心血管疾病。而每周吃2次鱼可以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最好选择富含鱼油的三文鱼、金枪鱼和沙丁鱼等重金属含量低的深海鱼。








饮食注意事项要记对哦!







1

限制过多热量的摄入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该多吃粗粮食物,这样可以增加人体内复杂糖类和纤维素的含量。并且对于糖分的总摄入量应该保持在60%—70%之间。
2

限制脂肪的摄入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以植物性脂肪为主,可以适当食用少量的瘦肉、家禽或是鱼类,并且脂肪的总摄入量应该保持在30%以下。
3

限制胆固醇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要保持在300毫克以下,尽量不食用动物内脏,因为动物内脏属于高胆固醇的食物,有些动物内脏中的胆固醇含量甚至超过了3000毫克。









4

控制蛋白质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含量也不宜过高,可以通过牛奶、酸奶、鱼类、豆类等食物中获取。
5

出汗应补充红黄色食物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最好是多吃红、黄色的食物,比如鲜枣、芥兰、胡萝卜、番茄等等,因为这些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钾、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等,可以有效防止血压的波动,降低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如何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由于这几种物质都属于水溶性,在夏天容易随汗液排出体外而流失,所以,在夏天更应该多吃这些食物来进行补充。
6

饮食规律少吃多餐

天气比较热,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中午时候胃口很不好,有的干脆就不吃午饭了,等到了晚上比较凉快的时候,再多吃一些。陈医生说,这样的暴饮暴食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是极为不利的。他建议广大心血管病,在夏天最好是少吃多餐,正点吃饭,另外最好每天还能进行适量的运动,这样对治疗才有好处。



如果我们能在饮食上有效的控制了上面的六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比较好的控制和缓解心血管的问题,尤其是当老年人有心血管的问题,我们更是要注意的。

【健康资讯】眼前突然一黑,是严重疾病的警报?


你或者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突然眼前一黑,甚至一点光感都没有了,过一会儿才又慢慢恢复视力。 

这可能是「发作性黑蒙」。 

除了眼前一黑,还可能伴有头痛、头晕或眼前发雾、有暗点等,多数发生在单侧眼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很严重的情况吗? 


什么是发作性黑蒙?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眼部动脉的供血出现了问题。 

血管忽然痉挛,或一些小栓子堵住了血管,使血流不通,视网膜就会缺血缺氧,进而影响到正常视力。 


表现出来就是,突然眼前发黑,视物不清,但数秒钟或几分钟后又能恢复(血管从痉挛中恢复过来,或是小栓子被血流冲走到了其他地方,血流又通畅了)。发黑的场景,有点像窗帘缓缓拉上或幕布缓缓下降的感觉。 

视网膜为什么会缺血? 

很多原因都会引起, 比如心脏疾病,像心律失常、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颈动脉硬化狭窄、中风、糖尿病等,也可能会引起黑蒙。 

还有诸如眼睛局部本身的一些疾病,也可能造成视网膜缺血。 

当然体位性低血压也会造成这种情况,比如久蹲久坐之后,忽然站起,就会觉得眼前一黑。 


哪些人群要小心? 

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作性黑蒙多发于 50 岁以上从事脑力劳动,精神压力大、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随着生活节加快和生活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发生一过性黑蒙的现象,也在增加。长时间电脑办公或打游戏、大量吸烟饮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都可能是诱因。 


眼前一黑的后果严重吗?

一过性黑蒙,大多数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 1 小时,视力就可恢复正常。 

黑蒙发作频率和时间长短随病情程度而异,反复多次痉挛也可使视功能受损。 


还要强调一下,对待「眼前一黑」,不能够大意!它可以看作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之一。 

因为眼部的血管是颈内动脉的分支,对颈动脉硬化、狭窄、缺血很敏感,黑蒙反复发作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通常也比较高。 


发生黑蒙后怎么办? 

首先应该保持镇静,赶紧扶好身边的固定依靠物,站稳或坐下,避免跌倒,然后向身边的人求助。 

休息后,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下相关检查。 

包括眼科检查,如视力、眼底血管造影等,以及血管检查,如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彩超等。医生还可能会建议检查血脂、血糖、血黏滞度、心电图等。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给出对应的处理方案,必要时,会进行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来保护视功能及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最佳选择。 

不止是上了年纪的朋友,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也要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注意保护血管。 

说来也简单,无非是以下五点: 
  1. 积极控制「三高」 
  2. 坚决戒烟 
  3. 低盐低脂饮食,水果蔬菜要足量 
  4. 正规用药,不要乱吃药 
  5. 定期体检 

但是做到并不易,需要形成这样的意识并长久坚持,养成健康好习惯才好。


Tuesday, October 23, 2018

【健康小知识】老说梦话,是不是病?需要治吗?



“说梦话”的原因,医学上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多倾向认为它是一种功能性或情绪性的表现。

有个说法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当我们睡觉休息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器官都在休息。我们的大脑其实在分工合作的轮流休息,有时候管说话的大脑区域突然醒了,人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始说话了。


这种情况也适合解释为何有人会遭遇“鬼压床”,当你的意识还没睡着,控制你的手脚身体的大脑区域却睡着了,你就会突然发现动不了,仿佛有东西压着,喊也喊不出(因为管嘴的也睡了)。

由于说梦话对睡眠质量及健康无明显影响(说梦话的人吵醒的都是别人,自己却沉浸在梦中不可自拔~),故不需要特殊干预,也不需要看医生治疗。

【健康资讯】睡觉打呼噜猝死几率高



打呼噜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打呼呢?打呼究竟有哪些危害?我们又应该如何预防呢?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打呼噜的原因有哪些?

1、鼻部异常

鼻部有生理性异常是打呼噜的其中一个原因。譬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都可引起鼻部狭窄,造成气流堵塞,从而引发打呼噜。另外,颌面部发育畸形,如小颌畸形等,也会造成鼻咽部呼吸时气流受阻。



2、咽喉问题

扁桃体增生、腺样体增生、腺样体肥大等,这些症状导致咽喉狭窄,呼吸不畅,从而产生呼噜声。

3、肥胖

肥胖是引起打呼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肥胖者的气道比正常人狭窄,在白天清醒的时候,咽喉部肌肉收缩时气道保持开放,因而不会使气道受到堵塞。但是晚上睡眠时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咽部组织堵塞,使上气道塌陷,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就会产生涡流还引起震动,阵阵呼噜声就这样产生了。


4、精神压力大

压力过大,精神紧绷也会造成打呼噜。如果白天的工作过于忙碌,得不到放松,心理上的紧张也会导致打呼噜。



▼打呼预示着哪些疾病

1、炎症

由于人在打呼的过程中呼吸会受阻,也就相当于产生了憋气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血氧浓度降低,因此用来释放氧气的游离基就会刺激血管壁,进而带来炎症。

2、呼吸暂停综合症

我们都知道,打呼会引发人体的缺氧,由于缺氧,睡眠很难进入到深层次,睡眠质量就不会高,进而可能带来低氧血症。不仅如此,在长时间的缺氧状态下,肺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心律不齐等症状。


3、导致猝死

打呼分良性打呼和恶性打呼,对于良性打呼而言,憋气并不严重,对人体心脑血管等没有多少伤害,因此不会造成猝死。然而,恶性打呼却是一种严重的打呼憋气现象。

当后半夜人们进入深度睡眠时,憋气就会引发气道堵塞,心脏供氧受阻,心血管开始收缩,于是在特定情况促成下,就有可能引发猝死。


▼如何减少打呼噜

1、枕头勤换低放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枕头枕得过高很容易引发打呼,其实是因为高枕引发的呼吸不畅所致,因此枕头要尽量放低一些。


除此之外,枕套还要勤换洗,我们知道,头发上会附着很多灰尘和细菌,因此每天长达数小时的睡眠早已让枕头上也布满了各种皮屑和螨虫,这些都是过敏源,会引发鼻腔的堵塞,进而导致打呼。所以,枕套尽量一周能换洗一次。

2、减肥

研究表明,肥胖的人相比其他人更容易打呼,这是因为肥胖人士脖子处的肉造成了呼吸道塌陷,导致呼吸不畅和打呼。因此,如果你的体重已经不合情理而且时常打呼,那么就要首先打通体重这一关。

【健康资讯】降压药伤肾?其实这件事更伤肾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长期吃降血压的药物会伤肾,还能给出一堆实例说某某谁谁谁吃了药不久就宣布肾功能告急,必须洗肾。一传十,十传百,在大众彼此都“非常关心”对方的肾健康之下,不断的劝说对方不要吃降血压药,说的就是为你“好”啊。

要知道,这个没被证实却又被传到沸沸扬扬的错误资讯让许多医生说破了嘴皮,气到牙痒痒的,却又无可奈何的看着一个个高血压病患者的肾功能逐渐低下,到无可救药被逼洗肾的地步...


事实是:血压控制不好,对肾的伤害更大。

如果血压长期处于升高状态,会损伤肾脏血管,久而久之可能会引发高血压肾病,甚至肾功能衰竭。

避免肾脏受到高血压损伤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医嘱合理用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也许你会说,常年吃药确实会有副作用啊!

你说的没错,服用降压药确实会有副作用,但并非人人都会有反应。

更重要的是,医生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用药方法,帮助你改善血压情况。

如果你血压控制得好,又没什么不良反应,不正好说明现在的用药方案很合适你吗?

高血压并发症

如果高血压不受控制,受伤的不只是肾,还有其他器官



不可自己做医生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没错,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这句话没错,但是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那就大错特错了。血压高了要吃药,血压低了就停药,停了药血压又高上来了,这样上上下下搞下去肾功能还能不崩溃?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就好像生病一样,病好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吃药啊? 要知道高血压不是一个普通的病,血压高了代表身体内某个地方出了问题,吃药只是暂时把高血压压了下去而已,并不治本。


所以,吃药必须要和医生配合,定时复诊和体检,让医生帮你配制药方,把副作用减到最轻。

【健康资讯】锻炼舌头有助预防老年痴呆


老年性痴呆或老年期痴呆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描述性称谓,在专科医生心目中,绝大多数人所指的老年痴呆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又称阿兹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或由大脑退行性病变异常加快引起。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由于老年痴呆是个俗称,因而有很多混淆因素,歧义很多。无论治疗、研究还是对公众宣教,都要费很多不必要的口舌,容易引起困扰。更关键的是,“痴呆”带有一定贬义色彩,患者因此有“病耻感”、自卑心理,讳疾忌医,逃避就诊、治疗,使病情不断加重,不利于早发现早干预。

老年人常锻炼舌头有助预防老年痴呆

根据说法:舌头是大脑的先行器官。舌神经就是从大脑出发,与舌头相连,促使舌头能动的神经。因此,为了防止大脑萎缩,应该经常活动舌头,这就可以间接地对大脑进行刺激。


每天早晨,洗脸后对着镜子,舌头伸出与缩进各10次,然后,舌头在嘴巴外面向左、向右各摆动5次。

  • 坐在椅子上,双手十指张开,放在膝盖上,上半身稍微前倾,先由鼻孔吸气,接着嘴巴大大地张开,舌头伸出并且呼气,同时睁大双眼,目视前方,反复操练3~5次。

  • 嘴巴张开,舌头伸出并缩进,同时用右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的指尖,在左耳下边至咽喉处,上下搓擦30次,接着在舌头伸出与缩进时,用左手3指的指尖,在右耳下边至咽喉处,上下搓擦30次。

  • 对着镜子,嘴巴张开,舌头轻轻地伸出,停留2~3秒钟,反复操练5次,然后头部上仰,下巴伸展,嘴巴大大地张开,伸出舌头,停留2~3秒钟,反复操练5次。

这种锻炼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脑梗塞、哮喘、近视、老花眼、眼睛疲劳、耳鸣、眩晕、咽喉炎、头痛、甲亢、肩周炎、腰痛、月经痛、失眠、便秘、少年白发,并可预防老年性痴呆。


中医学认为,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发病与心肝脾肾肺的功能失调相关,故可通过适当的食物调理来滋补,以达到安神健脑的目的。科学调查还发现在地中海地区以蔬菜水果及鱼类为主的居民较少患此病,所以饮食的调节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中医学家们常推荐食用以下食物: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谷类,麦类,特别是含有丰富纤维素的燕麦,另外蔬菜中芹菜,大蒜,黄花菜都有益于大脑的健康保护。

苹果等富有维生素的水果也是被推荐的食品。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类制品,蛋黄,磨菇及鱼类。卵磷脂是神经细胞代谢修复的重要物质。



各类坚果:花生,核桃,芝麻,松子,榛子,葵花籽也含丰富的亚油酸,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日常饮食宜多样化,不宜过饱。要做到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低盐饮食。